江西于都:不忘来时路 小城再出发
这是于都县的长征渡口(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85年前,中央红军8万6千多名官兵夜渡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85年后,在江西赣州于都,长征广场、长征大桥、长征公园等体现长征精神的要素随处可见,被当地政府和百姓妥善保存、修缮的渡口、祠堂、旧屋等,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历经85年沧桑巨变,这座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的小城正朝着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奋勇迈进。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视察后,于都红色旅游迎来“井喷”式增长。上半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266.7万人次,同比增长32.61%;旅游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33.76%。其中,红色旅游接待人数162.61万人次,同比增长38.9%;红色旅游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39.6%。
什么是长征精神?作为长征出发地之一的于都如何传承长征精神?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探寻的问题也正是于都人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6月12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在于都,每个人都能说长征故事,都是长征精神的传承者。”于都县博物馆群工部副主任胡晓琼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做过8年讲解员,她说,“伟大的长征精神沁润在于都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刻激励着我们用心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正如于都当地百姓所说,“往上数三代,于都人几乎家家有烈士”。于都通过推动长征精神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厂矿等举措,全面激活红色基因,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在长征出发纪念碑下,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每周三都会来到这里排练红色歌曲。这支由红军后代组成的合唱团带来的熟悉旋律常常引得周围游客齐声跟唱。如今,合唱团已成为于都红色旅游的亮点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于都还将长征源小学打造成校园红色传承文化示范基地,培养的130名小红星讲解员在纪念馆开展志愿者讲解服务。此外还通过古文说唱、唢呐表演进景区等活动,让长征精神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亮眼名片。
红色资源不断夯实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6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据介绍,于都现有革命旧居旧址、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余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于都人用红色文化内核“塑魂”的同时,还用一处处保存完好的红色遗址为红色旅游塑造“金身”。
面对红色资源分布点多面广、红色遗产保护责任繁重的局面,于都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中摸索出了新举措——聘请革命旧址附近村民为业余文物保护员,让他们担当起文物保护的“千里眼”“顺风耳”,使当地文旅部门能在第一时间掌握遗址的情况。
于都县利村乡村民林金寿就是一名业余文物保护员。每天,他都要到自家老屋看看,“这可不是普通的老屋,滕代远曾经在这里养伤住过嘞。”
今年上半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完成了全国首家集长征出版物展示、VR体验、数据中心于一体的长征出版物博览中心的建设,新增红色课堂,挂牌成立全国第一家长征学院——雩都长征学院,建立专家库。此外,还举办于都县首届文化旅游商品暨扶贫特色产品博览会等一系列文旅活动,推出新长征宴、渡江宴等特色菜品,开发雩嘟嘟等红色系列文创产品,不断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以及对扶贫产业的带动力。
红色旅游大步迈进
红色旅游蓬勃发展的于都,一场轰轰烈烈的三年行动计划正全面实施。
于都将全力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中国雩都长征学院、雩都红军街、夜渡于都河实景演艺、最红江岸线、百公里徒步线路等“一园、一院、一街、一秀、一江、一路”六大重点工程。“全县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为龙头,实行‘红色+’战略,串联各景区景点,整合红古绿资源,打造若干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响长征品牌,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谢芸华说。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景(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于都还积极推动旅游品牌走出去,游客走进来。6月19日,赣州、遵义、延安三市联合签订《文化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在推动红色资源转换利用和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方面加强合作,提升长征文化旅游品牌。同时,赣州正举全市之力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打造以瑞金、兴国、于都为核心的红色故都旅游产业集群,开发十余条精品教学线路,打造《八子参军》《十送红军》等精品红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
7月底,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不忘来时路魅力江西行”2019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推广季活动启动。由1500人组成的“壮丽70年,继续新长征”万人重走长征路首发团从上海出发,前往江西南昌、抚州、瑞金、于都等地,接受红色文化主题教育。
起舞山水间,筑梦大旅游。一路走来,于都的长征精神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无限生机。
上一篇: 把信仰镌刻在雪山之巅
下一篇: 红军精神“播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