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RG0801001-4.jpg

西炮台原名营口炮台,初名没沟营炮台,痤落于辽河入海口左岸,营口市渤海大街西端路北。西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竣工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它是清政府兴办北洋水师在东北沿海建筑的重要海防要塞。为东北地区近代最重要的海防工程之一。 西炮台系用沙土、白灰、黄土灌浆夯筑而成,整个建筑包括炮台、护台壕沟、护台城墙、城门、影壁墙、蓄水池、水洞、吊桥、军械库和营房等。炮台共三座,一大二小,均方形,大炮台居中,台高6米,分三层,台顶四周加筑矮墙,相互对称。墙下周围有八处暗炮眼,台东是一条长达62米,宽9一12米的登台坡道,与东面正门相对。南北距大炮台35米,各有小炮台一座,台东各设有一条长24米,宽4米的坡道;由此上下小炮台。炮台周围是泥土夯筑的围墙,平面凸字形,全长1,000余米,存高5米。围墙两侧附加沙土、白灰护坡。围墙外8一12米是一周护台壕。在东侧围墙辟一大二小城门,大门居中。三城门外30米处,各有一影壁墙,皆夯土筑成,正门所对影壁尤为高大厚重。

西炮台这一重要海防工程,为兵家必争之地。据《辽宁省史迹资料》记载:“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曾在这里阻击日本侵略军。这年正月末,日军连陷大石桥、大平诸要地,清军退保田庄台,以防日人西犯。二月,日人欲进营口,夺我炮台。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率兵500发炮猛击,日兵不得逞,复派兵百余人由埠东渡辽河,潜入。干臣度不能守,变退兵田庄台”。营口失守后,炮台、房舍都被日寇破坏,仅存台基。1900年8月12日,俄兵占领营口后,又将西炮台在甲午战争后添置的巡船,尽数捣毁,库存弹药、服装等也全损失。1948年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营口时,抢占西炮台之后,迅速插入海岸,断绝敌人的海上逃路,并全歼逃向海滩之残敌。营口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炮台时,曾在主炮台正中修建了望楼一座,在围墙上置铁堡数个。1987年,为恢复营口西炮台原貌,经辽宁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将了望楼和铁堡拆除。2006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8:00~17:00

门票:免费开放。

交通路线:营口市内可乘坐1路、4路、11路、47路、48路、49路公交车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