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研究
基因(Gene)是个医学术语,基因的变化往往导致生物性质的根本变化。“红色基因”是个借用术语,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宝贵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其中包含了革命、向上、坚韧、进取等基本因素,是革命基因的烙印。
一、“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人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德育的必修科目,历来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伟大工
程。“红色基因”的重要灵魂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是大学生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缺钙”理论指出,共产党人如果缺乏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因“缺钙”而得“软骨病”。当下,许多高校大学生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因此调整认知、
不断坚定其理想信念至关重要。在高校传承“红色基因” 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石;习近平总书记
还指出“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地传下去”,将“红色基因” 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大学生德智全面发展,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需要,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所呈现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质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根同源,与时俱进。“红色基因”的优秀特质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资源和思想理论支撑。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红色基因作为天然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历史遗产,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既能够引领大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红色精神,凸显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体现出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智慧和深邃思考。
(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随着我国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支持,“红色基因”走进校园也成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革命年代“,红色基因”体现为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反抗剥削与压迫,追求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而进行的爱国斗争中;和平建设年代,“红色基因”则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法律规范和道德则。“红色基因” 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人生价值观和利益观上形成了天然的“联姻”,能促使大学生构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明确、“红色基因” 校园环境氛围欠佳、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枯燥、教育媒介和传播手段单一等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意识形态的构建。同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主观能动性强,思维活跃,且善于接纳新事物,极易受到经济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多元信息渗透以及“互联网 +”带来的大数据时代的冲击。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大学生对“红色基因”这一精神力量的意识构建,潜意识里认为这些“红色基因”已经过时了。如何让大学生理解并从根本上接受我国革命过程中的优秀“红色基因”,也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和问题下,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从而真正内化成大学生的内心品质,仍需进一步对其路径进行探究。
二“、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路径研究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而传承“红色基因”有助于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红色基因”强调的价值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一致,“红色基因”中所强调的个人价值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也不谋而合。因此,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践,同时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甄别哪些精神需要扬弃,哪些需要继承发扬。
(二)增强“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府开发力度
红色资源是一类社会资源,高校应当与政府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将高校大学生的“红色基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首先,政府应增加对“红色基因”开发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保证“红色基因”的物质形态能够留存下来,积极参与到“红色基因”的文化建设中去。其次,政府有关机构应全力配合高校实施好“红色基因”教育,宣传和挖掘革命人物的英雄事迹,弘扬英雄人物身上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更多的研究成果深入至高校中去。最后,政府有关部门可和相关院校达成协议,加大红色文化场馆的建设与免费开放的力度,制定政策鼓励高校优秀文艺骨干到老区锻炼自己。
(三)加强“红色基因”校园环境建设
“红色基因”不能只存在于历史上的某一段时期,决不能认为“红色基因”过时了,不管用了就弃之一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决不能丢。为此,要积极营造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校园氛围。首先,可以加强学生组织与高校共青团群体、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之间的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展开对“红色基因”的校园宣传。其次,可以依靠高校社团组织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红色教育。如支持和鼓舞学生创立红色社团;集中开展一些相关的红色社团活动等。最后,深入挖掘和宣传表彰大学生先进典型,集中展现优秀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园环境,从而加深高校学生对“红色基因”内涵的理解,从思想层面上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丰富“红色基因”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多都具有较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性,是培养大学生思政素养的主要平台,亦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应当将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融入其中。首先,注意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结合党中央领导人的最新讲话精神及号召,将“红色基因”引入课堂。此外,应当以史实为基础和依托,研究“红色基因”与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共通互存关系,找出“红色基因”新时期的特殊表现形式,从而给予大学生更生动、可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次,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形式单一类似,理论知识过于枯燥。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到理论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态教学的方式,如播放红色电影为背景展开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又能丰富课堂内容。最后,高校可增设党史课,综合采用多种可感的教学途径,让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到对国史、党史的实践研究学习中,进一步内化“红色基因”对大学生的影响。
(五)创新“红色基因”教育媒介和传播手段
21 世纪是一个数据信息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表达方式都与网络有着高度黏合性。“互联网 +”、手机 APP、微博等新传媒的产生也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开辟了多种渠道。为此,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来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积极地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建立“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的新阵地。首先,运用多媒体技术实行网络“红色基因”渗透教育,如高校可建立宣传红色文化的主题教育网站,建立一个趣味性强的红色教育网络环境。其次,还可运用各级共青团微博、中国大学生在线平台等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拓宽“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的广度。最后,开发“红色基因”的 APP 为思政教育新载体,如中共吉林省组织部开发的 e 支部 APP,将“红色基因”的优秀内涵与精神实质整合,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的各方面。这样的新方式较“灌输”教育更易被大学生接受,其隐形教育的功用将得到充分发挥。
(六)组建“红色基因”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思政教育的社会实践既是一大特色,亦是一大短板。它对推进大学生通晓国情、了解社会、培育品格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的高校思政实践活动仍十分欠缺。将“红色基因”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可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创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如吉林农业大学开设的“生命之光”大学生红色教育基地。高校可建立一些相对稳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如此便能更好地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第二,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老区,或组织学生主动去社区宣传“红色基因”的相关知识,在加深自身对“红色基因”理解的同时,也使更多人能接受“红色基因”教育的熏陶。第三,定期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将体验式教学贯穿于“红色基因”教育过程中,亲自感受“红色基因”。如井冈山大学定期组织学生赶赴革命基地,让学生在红土地上感受“红色基因”的力量,使其转化成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第四,开展“红色基因” 的相关主题活动讲座,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如吉林省高校工委举行的吉林省互联网 + 大学生创业大赛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主题,用“红色筑梦点亮人生,青春领航振兴中华”。邀请参会大学生参观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弘扬靖宇精神,将红色精神永扎于心,扎根吉林大地书写人生华章等。组建“红色基因”社会实践活动的优势在于与传统空洞的说教比起来,让大学生在真实可感的历史事件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优秀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更能帮助大学生深刻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让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发展者与自觉传承者,从而增强“红色基因”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上一篇: 传承红色基因,立足院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