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地窖党校”
利用各级各类党校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确保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70多年前的“地窖党校”,为此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从“支点户”发展为“支点村”
苏南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农工商业最发达、经济最富裕的地方之一,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区位上都对南京国民政府有着重要意义。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以及在重庆谈判中向国民党作出的让步承诺,新四军在浙东、浙西、苏南、皖南的部队先后北撤到长江以北地区。国民党为了加强其在苏南的统治,大力强化反共体制,对新四军留守人员进行“清剿”,留守人员被迫转入秘密活动。
在隐蔽斗争时期,为应对敌军的“清剿”和搜捕,在江阴澄西地区站稳脚跟、打开革命局面,留守人员根据“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争取胜利”十六字方针,以当地的地下党员和基本群众、烈军属和武工队的知亲好友为基础,建立武工队隐蔽落脚点的“支点户”和“支点村”。最早的“支点户”设立在璜土胡家桥凌福娣家中。凌福娣的丈夫叫胡森度,是抗战初期中共澄西区委交通员,儿子胡汉是党的地方干部。1942年5月,胡森度遭日伪逮捕,坚贞不屈,被装进麻袋活活打死。凌福娣继承丈夫遗志,接任交通员,把自己的家变成交通联络点。凌福娣还在全村群众中做了大量工作,使胡家桥由她一家“支点户”发展为“支点村”。据《璜土镇志》记载,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璜土境内先后开辟供武工队食宿、负责收集情报、站岗放哨、保证安全的“支点户”就有近20家。
正是由于凌福娣等“支点户”和“支点村”革命群众的协助和掩护,党组织才能在这一地区站住脚跟,并根据特殊地形开办“地窖党校”,加强对党员和武工队员的党性教育。
依托“地窖党校”开展“地窖斗争”
1947年,国民党要塞司令部与国民党江阴、无锡、武进县政府配合,对江阴地区联合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清剿”。为了避开敌人“清剿”锋芒,便于自身的隐蔽斗争,澄西和沙洲党组织在支点户、支点村基本群众、积极分子的掩护和协助下,构筑隐蔽安全的地窖(或密室)。澄西在璜土贾家头、卞家桥、利港东奚市等地构筑地窖20多个,沙洲在常家埭、吼山房、五圩埭等地建有10多个地下室,供白天隐蔽、活动之用。在这些以地窖、地下室为主要形式的联络站点,大部分有不脱产的地方武装小组配合武工队开展活动,传递情报,侦察敌情,送信带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地窖为依托,澄武锡工委于1947年春举办了党训班,以提高党员的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地窖党校”。“地窖党校”由澄武锡工委负责人张志强、王鹏主持,在“圆顶屋”和“丫叉铺”等地窖中举办,对20余名武工队员及秘密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进行了轮训。主要内容是:形势教育,分析解放战争的形势,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气节教育,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革命气节,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政策策略教育,如对首恶的镇压政策,分化瓦解敌人的收买政策、利用政策,以及统战政策和开展合法斗争的政策等。张志强、王鹏亲自授课。轮训期间,学员们还用地下党员从上海购来的一台美国产“真谊之”短波收音机收听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逐字逐句地收录、翻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向国民党党政机关、驻军营房、地主恶霸家中投递,弄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轮训时,还审查、吸收了一批新党员,在简陋的地窖里举行庄严的入党仪式。
英勇斗争的“地窖英雄”
“地窖党校”的党性教育,极大增强了党员和武工队员们的革命和纪律意识,坚定了他们的革命意志,激发了他们出生入死、不畏艰难险阻、誓与敌人拼斗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催生了以“地窖三英雄”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人物,为打开澄西地区革命局面、迎接苏南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干部保障。
武工组长吴雄武及组员徐银林、李银生,长期以贯庄地窖为据点,坚持对敌斗争,后来被当地的伪保长高生海告密。一天拂晓,国民党军统特务唐少云带了100多名敌军包围了地窖。敌人揭开洞口喊话,窑中高声回答“叫陈锡畴(伪澄西区长)下来讲话”,三人一齐举枪对准洞口,见人探头就打,一个敌人左臀上中了一枪。唐少云无计可施,就架机枪对着洞内疯狂扫射,并把手榴弹系在竹竿上伸到洞里引爆,又把稻草火把塞进洞里烟熏火烤。三人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他们拆毁了身边的武器,在高唱革命歌曲、高喊革命口号后壮烈牺牲。
上一篇: 一首山歌唱出“苏区干部好作风”
下一篇: 国歌立法背后的故事